2. 工藝柔性化改造
為實現“大規模定制”,須要提高設備與工藝的“柔性度”(或稱彈性度),以能高效率地進行多品種的加工。前面對設備進行信息化改造的目的,主要是用電腦來代替人做換品種時的準備工作,從而可以節省大量“準備時間”。而提高工藝柔性的目的,是提高系統加工品種數的能力,主要著眼于節省換品種時的“調整時間”。
該廠除將“新、大、難”的鉆孔加工安排在CNC上進行,常規小規格多品種零件板的鉆孔,則安排一組國產三排鉆實現加工,并規定一臺三排鉆只加工4種不同靠山尺寸的板,從而提高了該排鉆組的加工柔性。
顯然,上述工藝柔性化的改造,融入了“單元式生產”和“成組技術”的思想。
3. 逐日、逐批、逐一排產,一件不少
首先有圓方設計軟件的支持,每份定制訂單的每個零件都能自動生成加工圖。完全杜絕了人工出產品圖、拆零件圖時,經常出現的缺圖、少圖、出錯,以及誤工、返工、打亂排產計劃等情況的發生。然后,用自行研發的排產軟件進行逐日、逐批、逐一排產,一件不少。
4. 零件條碼化,加工只認零件不認產品
當前,在按訂單生產家具(如廚房家具)的工廠里,盡管有不少廠家已經對零部件作了標準化、通用化的考慮,但仍是按一家一戶的訂單來組織生產,因而其加工和物流的運轉效率,都很受影響。
維尚工廠采用了兼有加工符號、序號和條碼的標簽,可同時被機器和人工識讀。當零件板從開料鋸上出來時,就一一貼上了條碼標簽(條碼紙的排序與出板的順序一一對應,可以盲貼)。為加工只認零件不認產品創造了條件,并首先在家具業內真正實現了按“部件即產品”原則組織生產,從而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生產效率,而且不出差錯。
5. 上電腦看圖、讀指令進行加工,操作技術換代
在經過信息化改造后的機器上操作,要學會看電腦圖、讀加工指令,還要練就眼快手快、邊看邊動手的技能,改變了以往主輔機手技能相差懸殊,而且因人而異,在看圖想活時又不能干活的傳統操作慣例。新技能適應了年輕一代工人在與電腦互動中實現加工的素質能力。互動式操作似乎更能激發工人的勞動熱情,生產效率提高很快。開始數月幾乎月月要修改定額,但工人仍能逐月收入有增。
6. 成品零件按訂單歸隊,分揀架知識含量高
實現按“部件即產品”原則組織生產后,要增加一道分揀工序,將加工好的零件分揀回各自的訂單。為了提高分揀的效率,圓方公司一位高級程序員用數理統計的方法,設計了一種能實現人工高效分揀的裝置。他先對半年來已銷售產品的所有零件板作了統計分析,再依據零件的尺寸、數量、出現頻數等參數,對每塊零件板在分揀架上存放的位置及空間大小,進行了優化設計。在實際應用時,又通過一個軟件,對實際訂單里的零件板重新按大小依次向前靠攏,不留空缺,從而能最大限度地使操作過程省時省力。這一低成本的、應用IT手段實現的創新設計,使新增的“分揀工序”順利地融入了整個生產的節拍。
7. 大學生電腦排日產計劃,生產性服務隊伍壯大
信息化改造后,企業顯著增加了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首先是抓緊招一批大學生來,經培訓后投入電腦編排日生產計劃和軟件維護等工作,這部分人員已占到了企業在廠人員的10%。同時,每天僅200多名直接工人生產出來的200多單定制家具,卻有近2000名遍布各地的信息化營銷人員在開展銷售服務,包括用電腦與消費者互動接單,并即時從網上發回訂單等。再加上圓方公司的參與并提供信息化服務,以及社會上一大批物流隊伍的服務……這樣的變化,足以說明它對我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十分明顯,并稱得上是家具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典范。
8. 虛擬環境里搞新品研發,更快響應市場
為加快新品開發與上市的速度,并確保構成產品的零件可準確無誤地加工、裝配,圓方公司還在產品的虛擬設計與制造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首先,新品的基型設計及其可能的設計變化,均已能夠在電腦上進行評審;其次,可以省去樣品的試制,以及對試樣、圖紙進行反復修改的“漫長”過程;第三,可以依據顧客的住房空間,提供家具陳設設計的3D效果圖,并能讓顧客在尚品宅配旗艦店的體驗館里,獲得身臨其境般的視覺體驗。
對上述“靈境技術”的開發與投入實際應用,大大加快了新品上市的速度,避免了常規試制、出樣過程所帶來人、財、物的浪費和時間、商機的錯失。
以上對維尚工廠進行信息化改造后的一些新變化,作了初步的列舉,它已能展現一間家具工廠向“信息化生產方式”挺進后的誘人前景。盡管要在整個家具業不同類型產品生產線上推廣維尚工廠的改造模式,還有很多路要走,但基本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在自主創新方面,也已經闖出了一片天地,我們還有什么過不了的坎?倒是對“信息化生產方式”的知識掃盲和“思想改造”,或許會比技術攻關的問題要大得多,成本也高得多。不管怎樣,指引家具制造業向“信息化生產方式”轉移的火把已經點燃,我們正在面臨重大的路徑轉換與抉擇,相信會有更多人帶領自己的企業跟著走下去,走的人多了,路就會越來越平坦。